一、引言
药物传递系统(Drug Delivery Systems, DDS)是现代药剂学的核心方向,其目标是通过精准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、靶向性、生物利用度及稳定性,提升治疗效果并降低毒副作用。传统药物递送方式(如口服片剂、静脉注射溶液)常面临溶解度低、靶向性差、突释效应显著、细胞摄取效率低等挑战,尤其在纳米药物(如脂质体、聚合物纳米粒、mRNA疫苗载体)、制剂(如缓释植入剂、吸入式干粉)及生物大分子药物(如抗体、基因治疗载体)领域,亟需更先进的制备技术以实现粒径均一、包封率高、结构稳定的药物载体。
微射流均质机(Microfluidic Homogenizer)作为一种基于
高压微射流与强烈剪切/碰撞作用的纳米化与均质化设备,通过将药物溶液或混悬液在微通道内以超高压力(通常100~300 MPa)喷射形成高速射流,使液滴或颗粒经历高频剪切、空化效应及粒子间剧烈碰撞,从而实现
粒径细化、分布均匀化及结构可控化。其独特的“微尺度流体动力学调控”能力,使其在药物传递系统的制备与优化中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优势,成为推动药物制剂产业化的关键技术之一。

二、微射流均质机的核心工作原理与技术特点
(一)基本工作原理
微射流均质机的核心是通过高压微射流产生的多物理场效应(剪切、空化、碰撞)实现药物颗粒或液滴的细化与均匀化,其工作流程可分为三个关键阶段:
高压输送与预混:药物原料(如固体药物粉末、脂质/聚合物溶液、水相与油相混合物)通过高压泵(通常为柱塞泵)加压至 100~300 MPa(部分机型可达400 MPa),形成高压流体;对于需要乳化或包封的体系(如脂质体、纳米乳),先通过预混装置将油相(如脂溶性药物+脂质)与水相(如水溶性药物+表面活性剂)初步混合。
微通道射流与相互作用:高压流体通过金刚石或蓝宝石材质的固定微通道(典型直径50~300 μm),以 500~1500 m/s 的超高速射流喷射至交互腔(Z型或Y型碰撞腔)。在此过程中,流体经历以下多物理场作用:
剪切力:高速射流与腔壁或另一股反向射流的剪切作用(剪切速率可达10⁶~10⁷ s⁻¹),直接剥离大颗粒或液滴,形成更小尺寸的初级粒子;
空化效应:流体局部压力骤降(低于空化阈值)时,产生大量微气泡(尺寸1~100 μm),气泡随后高速崩溃并释放巨大能量(微射流),冲击周围颗粒或液滴,促进其破碎与分散;
粒子碰撞:两股或多股高速射流在交互腔内正面碰撞(速度差可达1000 m/s),通过动量传递使颗粒或液滴发生剧烈撞击与摩擦,进一步细化并均匀化。
粒径调控与输出:经过多次循环处理(通常1~5次),药物颗粒或液滴的粒径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,最终输出粒径分布窄(PDI<0.2)、均一性高的药物传递系统(如纳米粒、脂质体、微乳)。
(二)技术特点与优势
与传统药物制备技术(如高压均质机、超声乳化、机械搅拌)相比,微射流均质机的核心优势体现在:
| | |
| 粒径范围50~1000 nm(可精准调控至100 nm以下),PDI(分散指数)<0.1~0.2 | 粒径分布较宽(PDI常>0.3),小粒径(<200 nm)难以稳定制备 |
| 多物理场协同(剪切+空化+碰撞),无热效应(避免热敏药物降解) | 超声易产热(破坏生物活性),高压均质机依赖单一剪切力 |
| 兼容水相、油相、混合相(如脂质体、纳米乳、聚合物纳米粒),支持热敏/氧敏药物 | 超声对高粘度体系效果差,高压均质机对低粘度乳液易破乳 |
| 模块化设计(实验室型→生产型连续流),适合GMP工业化生产 | |
| 通过温和作用力保留药物活性(如蛋白质、mRNA),减少聚集与变性 | |
三、微射流均质机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典型应用
(一)纳米粒与聚合物载体(如PLGA纳米粒、白蛋白纳米粒)
应用场景:用于封装小分子化疗药物(如紫杉醇、阿霉素)、蛋白质/多肽(如胰岛素、疫苗抗原)或核酸(如siRNA),通过聚合物(如聚乳酸-羟基乙酸共聚物,PLGA)或天然高分子(如人血清白蛋白,HSA)形成纳米级载体,延长药物半衰期并增强靶向性。
微射流均质机的作用:
粒径细化:将聚合物-药物初乳(通常粒径1~10 μm)通过微射流处理,细化至100~300 nm(甚至<100 nm),提升血液循环时间(EPR效应,即肿瘤组织的高通透性与滞留效应);
分布均匀化:降低粒径分布宽度(PDI<0.15),避免大颗粒导致的突释效应(药物快速释放)或小颗粒的肾清除;
包封率优化:通过控制压力与循环次数,平衡药物包裹效率(通常>80%)与载体完整性(如PLGA纳米粒的膜结构稳定)。
案例:紫杉醇PLGA纳米粒经微射流均质机处理后,平均粒径从800 nm降至150 nm,PDI从0.4降至0.12,小鼠尾静脉注射后肿瘤富集量提高3倍(相比未处理组)。
(二)脂质体与类脂质纳米粒(如mRNA疫苗载体、阿霉素脂质体)
应用场景: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包裹水相或油相核心形成的球形囊泡,广泛用于递送亲水性药物(如阿霉素水溶液)、疏水性药物(如紫杉醇溶于脂质核心)或核酸(如mRNA、siRNA)。类脂质纳米粒(如LNP,脂质纳米颗粒)是mRNA疫苗的核心载体,通过阳离子脂质与辅助脂质形成稳定的膜结构。
微射流均质机的作用:
小单室脂质体制备:将磷脂、胆固醇与药物的水相/油相混合物通过微射流高速碰撞,形成粒径均匀的封闭脂质体(通常50~200 nm),避免传统薄膜分散法产生的多室脂质体(粒径不均);
LNP结构稳定化:在mRNA-LNP制备中,微射流均质机通过温和剪切力促进阳离子脂质与mRNA的静电复合,同时控制脂质膜厚度(约5~10 nm),确保mRNA的包封率(>90%)与细胞摄取效率;
无菌化与规模化:通过一次性管路与GMP兼容设计,满足脂质体药物的无菌生产要求(如静脉注射用阿霉素脂质体)。
案例:新冠mRNA疫苗的LNP载体经微射流均质机优化后,粒径稳定在80~100 nm(PDI<0.1),mRNA包封率>95%,肌肉注射后免疫原性显著高于传统匀浆法制备的LNP。
(三)纳米乳与微乳(如环孢素眼用乳剂、紫杉醇白蛋白微乳)
应用场景:纳米乳(粒径100~500 nm)与微乳(粒径10~100 nm)是油相、水相与表面活性剂自发形成的热力学稳定体系,用于递送难溶性药物(如环孢素、紫杉醇)或增强透皮/透黏膜吸收(如眼部给药)。
微射流均质机的作用:
粒径细化与O/W/W型调控:将油相(如紫杉醇溶解于油酸乙酯)与水相(如表面活性剂+缓冲液)通过微射流混合,形成粒径均一的纳米乳(如紫杉醇白蛋白微乳的粒径从500 nm降至80 nm),提升药物溶解度(如环孢素的溶解度提高100倍以上);
界面稳定性增强:通过强烈剪切力优化表面活性剂在油-水界面的排列密度,减少乳滴聚并(提高储存稳定性,如6个月粒径变化<5%);
透皮/透黏膜优化:小粒径纳米乳(<100 nm)可穿透角膜或皮肤角质层(传统乳剂粒径>200 nm难以透过),用于眼部炎症或皮肤癌治疗。
案例:环孢素纳米乳经微射流均质机处理后,粒径从300 nm降至50 nm,兔眼局部给药后药物生物利用度提高4倍(相比普通乳剂)。
(四)固体脂质纳米粒(SLN)与纳米晶体(如难溶性API纳米化)
应用场景:SLN是以固态脂质(如硬脂酸、甘油三酯)为载体包裹药物的纳米颗粒(粒径50~500 nm),用于提高难溶性药物(如伊曲康唑、布洛芬)的溶解度与溶出速率;纳米晶体则是通过物理粉碎将药物API(如抗肿瘤药)直接制备成纳米级晶体(粒径<1000 nm),依赖“纳米尺寸效应”提升生物利用度。
微射流均质机的作用:
SLN粒径控制:将熔融态脂质与药物混合后快速冷却形成初乳,再通过微射流均质机细化至100~300 nm,避免传统乳化-冷却法产生的大颗粒(>500 nm);
纳米晶体表面修饰:通过微射流处理后的纳米晶体(如紫杉醇纳米晶体粒径从5 μm降至200 nm),可进一步包覆表面活性剂(如聚山梨酯80)以改善亲水性,延长血液循环时间(避免网状内皮系统快速清除)。
案例:伊曲康唑SLN经微射流均质机优化后,粒径稳定在200 nm,大鼠口服后AUC(药时曲线下面积)提高6倍(相比粗混悬液)。
四、微射流均质机的应用优势与挑战
(一)核心优势总结
粒径均一性与可控性:通过精准调节压力(100~300 MPa)、循环次数(1~5次)及微通道结构,实现50~1000 nm范围内的粒径定制,满足不同DDS的靶向需求(如EPR效应需<200 nm,细胞内递送需<100 nm);
多体系兼容性:适用于水相、油相、混合相(如脂质体、纳米乳),兼容热敏(如蛋白质)、氧敏(如mRNA)及高粘度药物(如聚合物溶液);
结构稳定性保护:非热加工(能量主要来源于机械剪切,温度升高<5℃)减少生物活性损失(如蛋白质聚集率<5%,脂质体膜完整性>90%);
规模化潜力:实验室型(处理量10~100 mL)与生产型(连续流,处理量1~100 L/h)设备成熟,符合GMP生产要求(如一次性管路减少交叉污染)。
(二)现存挑战与改进方向
设备成本与维护:微射流均质机(如金刚石交互腔材质)价格昂贵(百万级人民币),且金刚石微通道易磨损(需定期更换,成本约数千/次);
工艺参数优化复杂性:不同药物体系(如脂质体vs聚合物纳米粒)的最佳压力、循环次数差异大,需通过实验设计(如DOE)系统优化;
放大生产的均一性:从实验室小试到工业化连续流生产时,需解决微通道流速分布均匀性(避免局部过处理或欠处理)与批次间重现性问题;
药物适应性:对某些超低溶解度药物(如logP>6的化合物)或高浓度制剂(>200 mg/mL),可能需要联合其他技术(如高压均质预处理或表面活性剂筛选)。
五、未来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展望
(一)技术融合与创新
微流控-微射流联用:结合微流控芯片的精准流体操控(如液滴生成、层流混合),进一步提升药物载体的结构可控性(如多层脂质体、核壳纳米粒);
在线监测与反馈控制:集成动态光散射(DLS)、激光粒度仪等实时监测粒径分布,通过AI算法动态调整压力与循环次数,实现“智能化制备”;
绿色工艺开发:减少有机溶剂使用(如采用水包油包水(W/O/W)乳化替代有机相),符合环保与安全要求。
(二)应用领域拓展
生物药与基因治疗:mRNA疫苗、CRISPR-Cas9基因编辑载体、CAR-T细胞治疗辅助制剂(如纳米递送激活剂)的规模化制备;
个性化医疗:针对患者特异性需求的定制化DDS(如肿瘤患者个体化脂质体化疗方案);
新型给药途径:吸入式纳米制剂(如肺部给药治疗哮喘)、透皮纳米贴剂(如糖尿病胰岛素经皮递送)、口服纳米胶囊(如提高生物利用度的难溶性药物)。
六、结论
微射流均质机通过高压微射流驱动的多物理场协同作用,为药物传递系统的粒径均一化、结构稳定化及功能精准化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。其在纳米粒、脂质体、纳米乳、纳米晶体等制剂中的广泛应用,不仅解决了传统制备技术的粒径不可控、包封率低、生物活性损失等难题,更推动了生物药、基因治疗及个性化医疗的快速发展。未来,随着设备成本的降低、工艺智能化的提升及与其他技术的融合,微射流均质机将在药物递送领域发挥更关键的作用,成为制剂产业化的“核心引擎”。